这两天频繁的有小伙伴问我接下来要怎么做的问题,面对方向缺失的时候,不妨冷静下来观察生活,所以我决定分享一个我身边的小故事,但愿能够有一点启发。
老家有一个姑父,很多年前就开始卖菜,你没听错,就是卖蔬菜,一开始就是自己家里的一亩用来种小麦的田觉得种粮食不赚钱,思来想去不知道干嘛,就是个农民,除了种地,别的都不会,后来决定种些青菜,好歹算个经济作物,比粮食收益高一点,不知道有多少农村出来的朋友,农村种菜通常都是直接拿到集市上,放张塑料纸就可以开始卖了,基本没有统一价格的说法,估摸着能赚钱,又跟别人大差不差就行了。
种了两年之后觉得确实比直接种粮食收益高,索性所有的地都拿来种了蔬菜,但是集市并不是每天都有,所以在公路边摆个小摊,每天姑姑在家种菜,收菜,清洗,姑父天不明就出摊,大半夜才回去,算是赚个辛苦钱,至少不用外出打工。再后来菜越种越多,单靠公路边销售完全不行,所以一狠心一咬牙就在我们县城的菜市场租了个摊位,虽然辛苦,但是几乎到市场去的都是买菜的顾客,生意自然是比在公路边好很多。
再后来,一个菜市场,两个菜市场,三个菜市场,连着搞了三个摊位后,每天除了普通老百姓买菜,不少酒店和饭店也会从他那儿买菜,他就搞了个面包车,老婆,儿子,儿媳负责盯摊位,他负责开车往酒店饭店送菜,上门送货还搞月结,生意明显的比别人好很多。后边捎手帮客户带豆芽,豆腐,鸡肉这些的多了,他干脆自己收豆子,磨豆腐,算是增加了一个新品类,同样的客户,生意比之前好了不少。
这个时候其实他已经算是个有钱人了,至少在农村是这样的,刚好赶上农村流行土地流转,他直接从村民那儿承包了别人的地,搞起了养殖,并且只养肉鸡,原本需要从别人那儿采购鸡肉,现在他自己大棚养鸡,自己收购饲料,招亲戚帮忙喂养,出栏后同样还是一边自己零售,一边往这些酒店饭店送,这个时候他就不仅仅只有菜摊了,又增加了肉摊。
故事并没有高潮,他没有垄断菜市场,也没成为大老板,但是搞了二十来年的小生意,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对于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村人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如果他前边放弃种小麦,直接搞养殖,很有可能会亏的一塌糊涂,因为养殖成本很高,并且养殖需要一定的经验,但是种菜和小麦基本区别不大,最主要的是投入不高,所以卖不掉也就搭个人力成本。后来并没有孤注一掷放弃零售直接搞批发也是极其聪明的,同样的产品,不同的客户,生态互补。再往后,拓展相同用户的不同需求,降低增长门槛,也算是比较睿智的。规模上来后,优化上游成本,保证源头优势,也没踩错。
很多人创业的时候总想着搞一番大事,高举高打,尤其是侥幸赚点钱之后,恨不得原地起飞,跨行业,跨品类,跨用户,跨产品,最后一样都没做成。
今天的故事跟跨境毫不相关,但是又跟生意牵连甚广,但愿有小伙伴能看出一点东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