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长期主义

发布于 2023年3月2日

最近见了不少跨境电商的“老板”,我发现或许成功不可复制,但是失败的原因真的是一模一样的。

A老板,传统外贸工厂出身,因为自己的一个跨境电商客户每个月都从自己这儿拿很多的货,产品的开发,甚至是包装都是自己搞的,不经意间发现95年的客户已经在深圳买了两套房三台车,本着有钱不赚王八蛋的想法,于是花了一大笔钱,搭建了一个跨境电商团队,单款产品一次就备5000到1W个直接送进了亚马逊的仓库,结果到了发现完全没单,从外边听了课之后回来决定两条腿走路,一边疯狂的在站外搞折扣,一边疯狂的在站内打广告,半年不到,烧了500W,产品愣是没有一点动静,只能清仓之后疯狂吐槽跨境电商真不是人干的。

B老板,同样也是工厂出身,选择做跨境电商的理由跟A老板一毛一样,但是他选择了简单粗暴的玩法,高薪从所谓的大公司直接拉了个运营总监,接下来,刷单,刷评价,多店铺,多品牌,折腾了一年,他说其实中间有产品起来的,但是很快就被亚马逊以操作搜索和评价为由直接关了店,小千万的库存只能移到海外仓开新号慢慢出货,因为不会别的玩法,广告和平台活动就成了救命稻草,一天出单的利润还不如广告投入的十分之一,放弃吧,不甘心,不放弃吧,接下来怎么搞完全没有思路,最主要的是,投入那么多,已经不太可能轻易下船了。

C老板,在跨境电商公司上了几年班,自认为还是知道一些操作思路的,也攒了几十万的启动资金,看着连初中都没毕业的老板一年赚大几百万,自己一个高材生每个月累死累活也就一万多,于是心一横直接辞职创业,从公司走掉的当天下午就约中介看办公室,一个星期就搞定了营业执照,还从老家找了两个亲戚过来上班,万事具备才发现自己连做什么样的产品都还没想好,花了两个月时间看了几乎每个类目的产品,最后只能先从“借鉴”老东家的产品线开始干起,结果真正等到自己做才发现上班有多香,有人帮你发货,有人帮你做视觉,有人出钱承担风险。第一款产品很快搞了出来,算算备货物流拍照都已经花出去了小十万,产品上架后先放免费测试,后打广告,一边做站外放单,一边积极申请平台活动,然后发现同样的产品,自己上班的时候转化率25%,自己创业的时候连10%都不到,明明产品最初都是自己开发的,结果愣是干不过前东家,每天都焦虑的睡不着觉,又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

当我跟这些老板聊完,我发现无一例外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大多数的创业者都是管中窥豹,不知全貌。有不少独立创业的卖家,你问他为啥要做自己的产品,统一的回答都是看了数据,觉得竞争还好,利润还好,唯独没有考虑:凭什么是我来做?凭什么我能做成?

有人会说电商不就是玩儿搜索吗?我先讲个故事,说有两个人同时开饭店,一个饭店从开业起都在等客户主动上门,另一家还没开业的时候就已经在外卖平台上开通了店铺,开业前还在附近两公里的写字楼,居民区大量的发放宣传单,开业后每一位顾客只要扫码添加饭店的微信,直接免费送瓶红牛,哪个饭店容易活下去。事实上,竞争尚不饱和的时候,哪怕是个傻子,只要猜对了需求的风口,赚钱都不是太难的事儿,问题就是现在竞争已经白热化了,你还用佛系的玩法,能赚钱才怪呢。

到现在,还有相当一批朋友非常笃定产品为王的理念,认为只要选对了品或者开发出好的产品,流量和订单自然而然就会过来,我不客气的说,这绝对是痴心妄想,对于商业的理解如果仅仅如此,还不如及早放弃,因为商业社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让目标客户发现我们,好的产品解决的是信任的问题,信任之前如果连被发现的可能性都没有,如何产生成交呢?

有人曾经反驳我,说搜索本身不就是解决被发现的问题吗?是,搜索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解决了产品被发现的可能性,但是这样的渠道要想有好的转化,至少要让客户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你的产品,仅仅是几秒钟,本身就很难对一个产品有多了解,加上很多商家对于视觉,文案的重视程度本身不高,因此客户跑掉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一个创业者,或许做不到面面俱到,但是一定要对整个项目有一个通盘的理解,知道要做什么才能确保项目的正常发展,换句话就是,老板未必一定要做到事必躬亲,但是最好做到比普通人更了解,这样才能抓住重点,哪怕只是作为一个资源收集者,也会更高效一点。

令我意外的是,有些跨境电商创业者,本身就是在其他行业的成功者,结果进入这个行业反而搞得好像完全不会经商一样,我只能理解为精力顾不过来,没有花太多心思去研究。

电商的逻辑真的变了,我强烈建议每一位创业者都要去研究研究手机行业的销售经验和电影工业的制作流程,对于我们理解电商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创业,但是没什么思路,如果你正在创业,对方向很迷茫,不妨看看下边的文章:

讲个卖菜的小故事

电商的逻辑真的变了

电商的逻辑真的变了

电商的逻辑真的变了

电商的逻辑真的变了

延伸阅读
评论